2025-11-05 18:38:50 中国足球队世界杯
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,来证明be才是人生常态。
优优暗恋阿洋长达三年,未及告白,发现阿洋已经在朋友圈甜蜜地官宣了;
小芒和果果整个青春都形影不离,却在高考后的盛夏说了最后一声再见;
阿泽和小鱼因小事吵得不可开交,冰释前嫌的那天却再也无法重归于好;
......
某天我问优优:“遗憾吗?都以为你们会在一起,只差你一个表白,说不定……”
她微笑着回应说:“就像看了一场be的剧吧,当然会遗憾,但这就是必然的结局,我已经为它哭过了。我感谢他曾在我的生命里 闪闪发光,未来的日子希望彼此各自都能过得很好。”
“就像看了一场be的剧吧”。确实,我们经常为小说、影片中的be美学痛哭流泪。
从古代的全员BE《红楼梦》、cpBE《梁祝》,到现代电视剧中掀起BE美学风潮的《东宫》、被定义为“BE美学天花板”的《周生如故》……看过很多剧,但能记住的,好像只有那些be剧本中be的片段。
跌宕传奇的故事情节、悲凉凄婉的人物命运以数倍于现实的力度,撞击着我们的悲剧承受力。
同时我们也从沉浸式的疼痛感受中获取接受和战胜悲剧的力量、获取相较于HE更有价值的人生体验。
*3
喜欢从碎玻璃渣中找糖吃,
是我们的天性
朋友苦着一张脸对我说:“怎么办,我已经知道故事要BE了,还是忍不住想要看下去……他们之前多美好呀,怎么会走到这样的结局……”
“慧极必伤,情深不寿”。没有哪一场悲剧是完全偶然的,前半段有多甜如蜜糖,后半段就有多虐如刀割。
许多我们看似“意难平”的结局,其实早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,只是因为铺垫的情节太过于美好,让我们忘记了涌动的暗流,在悲剧最后如洪水猛兽来临时,才会觉得怎么如此突然让人难以接受。
而往往正是那一股隐隐涌动的悲剧暗流,才衬托得那些美好的前因愈发珍贵。
就好像从玻璃渣中苦苦找寻到的糖果会特别甜一样,BE美学的重点永远都是“美”而不是“BE” 。为了虐而虐不是BE美学的宗旨,只有能充分地展现美感才能算作“美学”。
可以说,正是曾经的那一点点甜蜜、那一份美的感受在支撑着我们苦苦回味BE。对美的执着追求,使我们总愿相信,be不是结局,玻璃渣中一定还能找到更甜的糖。
将BE进行到底
“道路是曲折的,前途是光明的。”
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,所有事情的结果都会是好的,哪怕花开两朵、天各一方,也终将一别两宽、各生欢喜,如果不是,那它一定没有到最后。
所有BE的痛,都来自于丧失,也来自于挫折,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完美,没有结局往往就是最好的结局。
裹挟着遗憾的爱意让故事变得无限隽永,我们从破碎中拼凑美的感受、从遗憾中汲取怀念的力量,我们对于悲剧的回味会填补故事缺失的那一部分,然后化作钥匙开启全新的篇章。
“致郁”的终点, 大概也是 “治愈”。
喜欢BE美学的人,往往对美好的感知更为细致敏锐,能从深冬嗅到早春的气息,从一片荆棘中捧起怒放的玫瑰。
接受BE,接受缺憾美,给BE一点留白吧,我相信,留白的终点一定是HE。
互/动/话/题
你更喜欢“be”还是“he”?
往/期/精/彩
征稿公告 | 我们不需要标题,我们需要你。
进入新集体,有必要保持社交距离吗?
爱上日落之后,我感受到了生活。
╱· 投 稿 看 这 里 · ╱
⋘⋘
⋘⋘
文案 | 彭佳珺
排版 | 陈 哲
封面制作 | 仲美慧
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
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 出品
“致郁”的终点
大概也是“治愈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